请,让书离孩子近一些——我对整本书阅读的一些想法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
内容提要
热闹的整本书阅读其实面临着我们往往看见却又装着不见的困境,我们只有鼓起勇气,寻找合适的方法,才可以让渐行渐远的书离孩子们近一些,再近一些。阅读,需要从实际出发。
关键词
整本书 困境、勇气、方法、展望
或许有人会问,这样的题目是否合适?书,不是一直在孩子的手边、在孩子的书包里吗?在如今这个越来越重视阅读的时代,孩子与书的关系不应该如此呀!但其实,书,可能并没有如我们想的那样在孩子身边,或许,已经越来越远离我们的孩子。整本书阅读领域也开始面临着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困境。这一切,都需要我们鼓起勇气,想方设法走过这样的一个阶段。
我们知道,整本书可以带给孩子们这样的体验:可以让读者看见另一个自己,看得到可能的未来的自己,整本书可以带给读者无法亲历的另一种人生体验、人生风景。只有在阅读的时候,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才是平等的,与这个世界的距离才是零距离。“另一种”、“体验”、“人生风景”、“平等”这样的词汇是多么美好的呀!可是,当这一切的美好遇到孩子们的现实时,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境:
困境一:“孩子没有整块的阅读时间”——《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(2019)》显示,近七成中小学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个小时。现实的生活中,即便是1个小时,其实也都是碎片时间的集合,并不是完整的1小时时间。我们不得不感叹:最有时光挥霍的年龄全是碎片化时间,甚至连玩的时间都很少。
困境二:“都是一些我不喜欢看的书”——很多孩子都这样说。为什么这样说?因为越来越多人告诉孩子,你要读这个读那个,就连我们教材中的“快乐读书吧”也是如此。太多的经典作品,太多的推荐,而且,他们都说这些经典非读不可,不读就会缺失这个或者那个。可是,没有人在意,这些经典虽然是经典,但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。
困境三:“因为要做很多事情,所以不想读这些书了”——不少的孩子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不愿意拿起书。当整本书的阅读一夜之间出现在我们面前时,随之而来就是太多的阅读任务:一会要朗诵的,一会要写的,一会还要填这个那个的。读书不是随手拿起来,随手又放下去的吗?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事情呢?
困境四:“我们有很多好玩的东西,阅读并不是好玩的”——孩子们如是说,社会的进步,时代的更替,孩子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,可以选择的东西也越来越多,阅读早就不是他们的首选,手机、电脑、电视等等早成了他们的宠儿。这样的环境,造成的阅读障碍也就越来越多了,多少孩子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完整读完过一本书。
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阅读实际情况,可能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。虽然我们推广了这么多年的儿童阅读,我们如此重视阅读,但更多的孩子还是不爱阅读,甚至每天平均阅读的时间也在下降!我们不得不承认:书,其实离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。我们需要想办法让书离孩子近一些,再近一些。
面对这样的态势,我们该怎么办?似乎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勇气与方法,尝试着将孩子的视野拉近到书的身边,书的世界中来。
我们不妨这样来试试:让书伸手可及,解决“孩子离书最后一米”的问题,最大限度增加碎片时间。书,只有随时想看,随时能够拿到,才会真正离我们近,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读书人在床头,或者洗手间放一些书的缘故。手机之所以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,大概也是这样的道理。我们只有让书“伸手可及”,让孩子一闲下来,一坐下来,手边就有书,让读书成为休息的方式,而不是成为一种任务。作为老师,你不妨像我一样,让书“包围”着孩子,不仅仅是设置一个“图书角”。让教室成为“图书馆里的教室”,将传统的教室变成这样:
依墙而建不高于窗台的书架,这些书架围绕教室一圈,承装各种书籍,让孩子一伸手,就可以拿起一本书。目前来说,教室里有着差不多10000册各种各样的童书,可以媲美一个小型的童书馆。从书的类型来说,基本上文学类别与科学实用类别的书籍可以各占一半左右。更重要的是,教室里摒弃所有的阅读单、阅读记录,甚至连“借阅记录单”都让它消失,想看哪本书就看哪本书,老师绝对不指手画脚。我们甚至改变“早读”与“午读”的功用:孩子们交完作业后,就可以开始自己的阅读时光。没有大声朗读,没有特定的任务,让阅读在无压力的状况下自然进行,逐步增加孩子们阅读的碎片化时间。
作为家长,那其实就更容易了,我们更可以让家里的书散一些,乱一些:床头可以放一些,沙发可以放一些,甚至饭桌上可以放一些,只要孩子到一个地方,那个地方一定会有书,只要他们想要看,就一定有书。
有书有时间,是不是真的就可以让孩子们爱上读书呢?答案其实是否定的。书,因为不如现在的多种现代媒体活灵活现,呈现方式显得单一,与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方式不太一样,书,并不是那么容易让孩子读进去。因此我们需要将读书的过程变得有趣一些,变得活一些。这也许与我们常态的想法不那么一致(如果我们常态的做法可以解决的话,也就不需要我们那么提倡读书了)。比如,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读一读经典,特别是希望孩子们读一读四大名著。可,四大名著最初并不是专门给孩子们读的书,“读不进去”恰恰是正常的事情。那如何引导孩子走进经典呢?其实,每一本经典的书籍都有着自己的秘密,都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,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引导孩子。
比如,我引导孩子们去读《水浒传》,是这样引导孩子去发现故事的秘密的:
我先是让孩子们读读书中的一段话,这段话其实也是教材课文中的一段话:
01武松入到里面坐下,把梢棒倚了,叫道∶“主人家,快拿酒来吃。”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,一双箸,一碟熟菜,放在武松面前,满满筛了一碗酒来。武松拿起碗,一饮而尽,叫道∶“这酒好生有气力!主人家,有饱肚的买些吃酒。”店家道∶“只有熟牛肉。”武松道∶“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。”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,做一大盘子将来,放在武松面前,随即再筛一碗酒。武松吃了道∶“好酒!”又筛下一碗,恰好吃了三碗酒,再也不来筛。武松敲着桌子叫道:“主人家,怎的不来筛酒?”
让孩子们读一读,想一想,这段话有没有秘密?可是孩子们都说并没有什么秘密。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:孩子们的阅读是浅阅读的。于是,我将这段话改换为这样的方式:
02武松入到里面坐下,把梢棒倚了,叫道∶“主人家,快拿酒来吃。”
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,一双箸,一碟熟菜,放在武松面前,满满筛了一碗酒来。
武松拿起碗,一饮而尽,叫道∶“这酒好生有气力!主人家,有饱肚的买些吃酒。”
店家道∶“只有熟牛肉。”
武松道∶“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。”
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,做一大盘子将来,放在武松面前,随即再筛一碗酒。
武松吃了道∶“好酒!”
又筛下一碗,恰好吃了三碗酒,再也不来筛。
武松敲着桌子叫道:“主人家,怎的不来筛酒?”
变成了对话的方式,可是孩子们还是不会觉得这有什么秘密出现。可当我顺势变换成:
03武松入到里面坐下,把梢棒倚了,叫道∶“主人家,快拿酒来吃。”
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,一双箸,一碟熟菜,放在武松面前,满满筛了一碗酒来。
武松拿起碗,一饮而尽,叫道∶“这酒好生有气力!主人家,有饱肚的买些吃酒。”
店家道∶“只有熟牛肉。”
武松道∶“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。”
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,做一大盘子将来,放在武松面前,随即再筛一碗酒。
武松吃了道∶“好酒!”
又筛下一碗,恰好吃了三碗酒,再也不来筛。
武松敲着桌子叫道:“主人家,怎的不来筛酒?”
这样的形式出现后,孩子们就迅速发现了问题:武松基本上不是说话,都是“叫道”,店家都是“道”。武松是什么样的人?店家又是什么样的人?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?
或许因为这样的方式引导,很多的孩子开始带着这样的“发现故事的秘密”读书方式进入到《水浒传》的阅读。甚至有孩子为了找寻“水浒”二字到底在书中出现几次的秘密,将《水浒传》前前后后读了三遍,甚至发动爸爸妈妈一起来读,一起来寻找。
或许以前的年代,读书不需要引导。时代的更替,我们今天的阅读就需要更多的引导。但我们还是必须要看到的是:引导,只是外在帮助的工具,是不能代替孩子自己的阅读的。我们多花一些时间去营造阅读的氛围,让书,慢慢的离孩子近一些,再近一些,可能书就在孩子的手上了。
读书这件事情,并不是简单可以处理的事情,其背后连带着一系列的这个那个,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,我们期望孩子如何读,都是一个个的新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。也可能我们今天解决了这样的问题,明天,因为环境、孩子的变化,又会引发新的问题,比如:现在的时代,亲子阅读重要还是同伴阅读重要?该提倡快阅读还是慢阅读?是共读好还是个性读好?等等,其实这些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手上有书,让孩子将读书作为生活的一种闲适且舒服的方式。如果这样,我们就在孩子身上,轻轻打下来阅读的永久烙印。
▼往期精选热文▼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
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阅读故事
长按扫码关注我们
编辑:寒冰
喜欢我,就点个在看呗